▊ 歷史沿革 History


 

 

中華民國嘉邑行善團沿革

郭淑芬 2005/05/29

    行善堂創始於民國五十四年間,嘉義市東區城隍廟事務員林炳山前輩(曾在嘉義縣番路鄉公所服務數年)與城隍廟附近的趙煌、李能山、李茂欽、陳炳坤、陳慶賀、賴景鴻、蔡泗村、廖寶玉、蘇連財、黃武雄等十多戶人家所組成的默默行善小團體,主要是施米救濟、修補道路坑洞(蓋鐵鈑)、吊橋橋面木板之修繕、施棺等善舉。

    民國五十七年初嘉義縣立中學後面有一小溪,上架設一竹橋,遇大雨時水會暴漲,曾有學生被暴漲溪水流失,林先生他們得知,即刻前往鋪設橋面木板之橋樑(玄明橋),此時李茂欽引進陳明德先生參與,修建堤防時陳慶賀引進郭陳秀紋(郭淑芬母親)參與,另又有陳黃春蘭、謝水治、王許養、柳郭辛卯、吳緣、歐雪娥、戴秀美、秀菊、素珠、李炳照等多戶人加入其行列,當時此團體稱「行善堂」,其會集處是光彩街趙煌的店面。

    民國六十年趙煌離開行善堂,因而行善堂就遷移至吳鳳南路二十五巷陳黃春蘭家,收繳善款處分東西兩區;西區是陳明德住處、東區是陳黃春蘭住處(民國六十四年十月陳黃春蘭前往泰國則移交由郭陳秀紋負責),善款是以份數計算;每份約百元內不等,每次份數從近百份至數千份不等,依工程所需款分配而定絕無超收

    民國六十年中旬在嘉義縣中埔鄉石弄山區通往墓地處築建第二座橋面木板之短橋樑,名為惠生橋( 橋座附件表一 ),那時每週日到工地作義工者約數十人,都以摩托車相載,且自備水及午餐、點心。對捐獻者的交待是書寫簿冊〈贊助者姓名及住址〉再抄錄於黃紙上(民國五十四年至民國六十年是林炳山先生書寫,民國六十年之後再交由我郭淑芬代勞),等待每一大、小工程完成後,把收支明細及所建橋樑位址寫在封面上,一起焚化稟報上天。關於善款之運用非常透明化,即是實收實銷〈見八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記者葉長庚刊登的〝且額滿就停止收費〞〉,絕不存餘,這是參與成員們的共識也是行善的準則(註:凡是橋長約二十公尺左右,當地政府都有補助鋼筋或水泥);本堂創辦人林炳山先生保留本堂之大小作為共計一七一冊,內容記載贊助者姓名住址及工作地點與收入(包含當地鄉鎮公所所補助之鋼筋與水泥)、支出款、焚表日期。

 

    民國六十六年建造第四十四座振榮橋【惠生橋至振榮橋之橋名都是上天指示林炳山先生取的】,因陳明德與林炳山的行善理念有些不同而分裂為二;一是行善堂由林炳山帶領,持續以施米、施棺為主,收多少就支付多少,絕無存餘款。三十多年來從不間斷,此人現已年屆八十四。一是嘉義市行善團由陳明德帶領持續以造橋為主要的行善工作及代人施棺。收繳善款處分東西兩區;西區是陳明德住處、東區是郭陳秀紋住處( 陳明德到府簽收,簽收簿共有三冊,陳明德後來更名為何明德 ),分別造簿冊〈贊助者數萬份時有盧麗惠、李文盛、翁水源、劉樹桐、葉素滿等之幫忙〉,再由我依簿冊全部抄錄於黃紙上〈贊助者七、八萬份時有盧麗惠、葉素滿、陳美麗、素蓮等之幫忙〉,並統計總份數,陳明德處所收贊助者的簿冊是用二十四行活頁紙書寫的;一張紙雙面上下隔線共九十六份;最後我用月曆紙當封面再用線穿縫起來成冊,交由陳明德保管,所收善款之運用由陳明德全權處理。民國六十九年左右開始寄發收支報表(第二百一十七座橋樑之前的收支報表何團長都拿給我校對後交由印刷廠製作)再寄給每戶捐款者;內容交待收入多少(依簿冊統計)、支出項目、誰領款、施棺明細、累積存餘款、興建下一座橋樑的位址、每份款額及本座橋通橋時間等。週日義工在民國六十八年建安定橋時,嘉義電力公司用他們的工程車義務載我們去工地幫忙,民國六十九年週日黃寬敏、曾茂森免費義務用他的貨車〈吳鎮銘先生在週六傍晚去搭車棚並裝坐椅〉載義工到工地,民國七十一年陳明德才開始給油錢補貼,一次五百、一千、一千五百元不等,視路途長短而定。

    民國七十年左右陳明德視力老花眼,開始教我描繪橋樑圖,因過去二十年來每週六、日我倆相載到工地實際見習;加上公路局第五工程處有給本團橋樑工程標準圖作依據,所以短時間內我就學會了〔如下圖〕,繪出橋樑圖後就拿去晒圖〈中山路和吳鳳北路交叉第一家影印、晒圖店〉,如期交給陳明德,一份給鋼筋師、一份給板模師、一或二份給當地政府知會〈不是審圖〉、一份留在本團。約百餘座橋樑設計圖都出自吾手,當時繪圖之工具、材料、晒圖費等從未向本團申請過分毫。如此奠定我退休後取得建築製圖丙級證照的基礎。

    民國七十四年第一百三十六座善通橋通橋後本團更名為嘉邑行善團,此後就以嘉邑行善團自稱。本團由於報紙及時報週刊及電視報導因而全台各地捐款者由數千份到萬餘份,次次增加,在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記者葉長庚先生報導“最近在政府的催促下,行善團才正式向有關機關辦妥了登記”,其實還沒有,但有激發我們的思維並作準備。在民國八十六年建第二二五座至二二八座橋時最多達二十二萬份左右。(除嘉宏、振榮橋外,每份不超過一百元,每回建二、三、四座橋樑,視橋之長短而定。)

    何團長生前為顧及日後本團的公信力及善款用途的光明性,於八十六年八月建造在嘉義市北興國中旁的第二二六座行冠橋期間口頭交付我必須去成立全國性的社團﹝因團員來自全省﹞,以企業化的經營的方式來落實團務的運作,並受政府的監督。嘉邑行善團【行善堂】初期贊助成員約百、千餘份,所以每次興建橋樑只要其長度超過二十公尺,鄉、鎮公所都有補助鋼筋或水泥,可說是政府成就嘉邑行善團【見下圖】,功不可沒。

    本團所建造之橋樑遇颱風水災被沖走,應該有六、七座橋樑。當時縣府有關人員的擔心是正確的〔見圖〕

    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何先生到興業西路信合美綜合醫院檢查身體,發現肝有問題,就指示我先成立地方性之社團,並給我他的身份證影本及印章,並且交待我下列善士郭陳秀紋及蘇萬賜、陳清忠、李宗堯、蔡長流、蔡麗玉、許馨月、林得松、蘇老師、邱秀悅、張美玉、謝水治、洪明煌、江有盛、洪正德、李蕭碧蟾、張景揚、陳亮宏、李宗堯、林麗雲等處所收之第二二九、二三零座橋之贊助功德金轉於新社團使用,並且積極催促我蒐集資料,尋求三十餘位資深團員(發起人)的連署和支持,待資料準備齊全後,交由吳英雄先生提報嘉義市政府申請,同時盧麗惠小姐懇請市府社會科科員塗小姐的幫忙,於是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初同意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籌組。不料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一日何老先生因病去逝,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開會員大會(會員大會手冊所有資料都是我提供並Key-in及封面之設計),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正式成立。推吳英雄先生為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第一屆理事長,吳英雄先生數十年來幫忙嘉邑行善團很多事情,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因張景楊總幹事與其發生衝突而告上法院,逼迫吳英雄理事長辭退,再由李昆山先生補缺。

    當初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成立不久我和蘇萬賜、陳清忠、蔡盛雄等北上內政部咨詢有關本團提昇問題,未果。我為完成何團長之交待所以八八年五月再用Email傳給內政部再次詢問如何把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提升為全國性的,未獲得音訊前我又寫一封信並把嘉義市嘉邑行善團之發起人及章程寄給內政部,內政部簽收〔#總收文:台內社字10A-8822118〕閱後,於八八年六月退回給我並附一份書函〈台八八內社字第八八二二一一八號〉;內記載成立全國性社團之發起人應分佈於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十一個縣市以上,台端所送發起人名冊未符合此規定,請補正後報部,俾便核辦。並附參考資料指導。此時我立即拜託蘇萬賜、陳清忠、李宗堯、洪正德、李鳳嬌、江永林、吳淑玲、陳穎惠、蔡長流、林金沐等數人邀請二十多人,分別設籍於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十個縣市,再從上次寄給內政部的嘉義市嘉邑行善團之發起人中選幾個列入其中,一共十一個縣市,三十一個人以上。另章程有經過蘇萬賜及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總幹事閱讀與蘇萬賜更改後,一併寄上內政部申請。獲准同意籌組時;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底召開第一次籌備會,並登報徵求會員〈蘇萬賜前輩負責的〉,同時把第一次籌備會結果張貼〔原稿:張總幹事寄給我的〕於嘉義市嘉邑行善團公佈欄上,在民國八十九年三、四月間我把中華民國嘉邑行善團第一次籌備會會議記錄和討論提案〈案由:落實嘉邑行善團健全組織,提昇為全國性社團法人。說明:本團為繼承何故老團長之託,成立嘉義市嘉邑行善團,奈因團員遍佈全國,全體皆是會員,於是必須調整提昇,已獲內政部許可籌組,敬請各位團員支持,共襄盛舉,服務範圍更加普及各地方。此資料是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議時分送給理、監事的,是盧理事保存的〉送交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理、監事聯席會議上討論,還是曾茂森在會議上唸討論提案;並經過討論表決,意見不一,結果未能獲得認同。在五月初開第二次籌備會時,內政部潘柏融先生專程蒞臨指導,並指導我向內政部申請延長三個月﹝見下圖﹞,也才有第三次籌備會及最後的會員大會。

                                  

 

文/郭淑芬 2005/05/29

 

 

︿


© 2021 中華民國嘉邑行善團 網址:https://www.chaiyi.org